中医养生学习常识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
更新:2023年11月28日   阅读:10097次

 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养生学吸取各派精华,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。

  1. 体质调护

  中医体质学认为,体质现象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,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。体质决定了我们的健康,决定了我们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,也决定了患病之后的反应形式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转归。为此应用中医体质分类理论,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的反应状态和特点,辨识体质类型,采取分类管理的方法、“因人制宜”指定防治原则,选择相应的预防、治疗、养生方法进行体质调护,对实现个性化的、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2. 饮食养生

  饮食养生,简称“食养”,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合理地摄取食物,以营养机体、维持健康、保健强身、延年益寿的活动。“食养”较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。

  食物之所以能够养生治病,是由它们自身具有一定的性能所决定的。这些性能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,对食物的认识积累而加以概论和总结出来的,它与阴阳、脏腑、经络、治疗等中医基础理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。食物的性能主要有性、味、归经、升降浮沉等几方面内容。

  “性”是指食物具有寒、凉、温、热四种性质,中医称为“四性”或“四气”。食物的四气属性,是古人根据食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归纳总结出来的。凡适用于热性体质或病症的食物,就属于寒凉性食物。如西瓜可用于热病烦渴;鸭梨可用于咳嗽、咯黄痰,表明这两种食物具有寒凉之性。反之,凡适用于寒性体质或病证的食物,则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。如干姜可用于畏寒腹痛,生姜、葱白用于风寒感冒等,表明其具有温热之性。

  “味”是指辛、甘、苦、酸、咸五种基本的滋味。此外,还有涩味和淡味。但一般统称为五味。五味的确定,一方面是通过由口尝而得,它是食物真实味道的反映。如糖甜,具有甘味;蒜辣,具有辛味;醋有酸味;苦菜有苦味。另一方面是通过食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总结出来的,因此具有相同的味的食物通常有相同的作用。《本草备要》记载,“酸者能涩能收,苦者能泻能燥能坚,甘者能补能缓,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,咸者能下能软坚,淡者能利窍能渗泄,此五味之用也。”

  归经是食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,即主要对于某脏腑及其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,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。如鸭梨和西瓜,同属寒性食物,虽然都有清热作用,但归经不同,鸭梨偏于清肺热西瓜偏于清胃热。又如莲子和干贝,同属于补益之品,莲子善补心,干贝则补肾。因此在应用食物进行调养的时候,应将其多种性能结合起来综合考虑,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。

  饮食养生,大要有四:

  ①“和五味”,即食不可偏,要合理配膳,全面营养;

  ②“有节制”,即不可过饱,亦不可过饥,食量适中,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;

  ③注意饮食卫生,防止病从口入;

  ④因时因人而宜。

  3. 传统运动

  运用传统的体育方式进行锻炼,以活动筋骨,调节气息,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,疏通气血,和调脏腑,达到增强体质,益寿延年的目的,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,又称为传统健身术。“动则不定”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、健身的传统观点。早在数千年以前,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、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。

  传统养生运动的特点,大要有三:

  ①以中医医学理论指导养生运动。

  ②注重意守(意念专注)、调息(呼吸调节)和动形(形体运动)的谐调统一。

  ③融导引、气功、武术、医理为一体。

  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已达到健身的目的,因此要掌握运动量的大小。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,起不到健身作用;运动量太大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,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。锻炼身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,要经常不间断。只有持之以恒、坚持不懈,才能收到健身效果,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,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。

  五禽戏图

  目前,普及及推广的传统健身运动包括:太极拳/易筋经/五禽戏/六字诀/八段锦。

  4. 经络保健

  针、灸、推拿、穴位贴敷等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的重要中医治疗手段,同样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。利用针、灸、推拿、穴位帖敷等进行保健强身,是中医养生法的特色之一。

  针刺疗法需要具备相应执业资质才能实施。

  灸法、推拿、贴敷就是根据有关经络腧穴的理论,运用不同的方法调整经络气血,借以通达营卫,谐调脏腑,达到增强体质,防病治病的目的。而通过保健强身、益寿延年者,则属于养生范畴,称之为保健灸、推拿、贴敷。保健灸、推拿、贴敷,方法各不相同,但其基本点是相同的,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,以调整经络、刺激腧穴为基本手段,以激发营卫气血的运行,从而起到和阴阳、养脏腑的作用。

  ①保健灸  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,以达到和气血、调经络、养脏腑、益寿延年的目的,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保健灸法。灸法一般多用艾灸。艾为温辛、阳热之药。其味苦、微温、无毒,主灸百病。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,灸用以陈旧者为佳。点燃后,热持久而深入,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,一经停止施灸,便无遗留感觉,这就是其他物质所不及的。因而,艾是灸法理想的原料。

  如:常灸足三里,可健脾益胃,促进消化吸收,强壮身体,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以预防中风,具防老及强身作用。灸发:用艾条、艾柱灸均可,时间掌握在5-10分钟。现代研究证明,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,并对肠胃、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。

  ②推拿  古称“按蹻qiao”是我国传统的摄生保健方法之一。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,推拿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,从而达到预防、保健目的的养生方法,叫做保健推拿。

  保健推拿主要是通过对身体局部刺激,促进整体新陈代谢,从而调整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协调统一,保持机体阴阳相对平衡,以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,达到舒筋活血、健身、防病之效果。较有代表性的保健推拿方法有如下:

  A) 熨目  具体做法:两手相摩擦,搓热后,将手掌放于两眼之上,这就是熨眼。如此反复熨眼三次。然后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轻轻按压眼球,稍停片刻。做熨目宜在黎明时分。功用:养睛明目,常作此法,可使眼睛明亮有神,而不生病痛。

  B) 摩耳  具体做法:两手掌按压耳孔,再骤然放开,连续做十几次。然后用双手拇指、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。再用同样方法按摩耳垂30次,以耳部感觉发热为度。功用:常做此法,可增强听力,清脑醒神。

  C) 摩腹  具体做法:用手掌面按在腹上,先以顺时针方向,再以逆时针方向,各摩腹20次。立卧均可。饭后、临睡前均可进行。功用:饭后摩腹,有助于消化吸收;临睡前摩腹,可健脾胃、助消化并有安眠作用。

  D) 摩涌泉  具体做法: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涌泉穴;用右手按摩左足。按摩时,可反复摩搓30-50次,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,此法适宜在临睡前或醒后进行。功用:常摩涌泉穴,具有调肝、健脾、安眠、强身的作用。

  ③穴位贴敷   古代又称天灸、自灸、冷灸,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。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,把药物研成细末,用水、醋、酒、蛋清、蜂蜜、植物油、药液等调成糊状,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(如凡士林)、黄蜡、枣泥制成软膏、丸剂或饼剂等,再直接贴敷穴位,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。

  穴位贴敷在防病保健方面,有着广泛的应用,临床也有大量的报道,对于身体虚弱者的预防保健方面,临床常选用补肾健脾、疏肝养肺、益气活血、温经通络的药物,贴敷于关元、气海、背俞、足三里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,起到增强人体正气,提高抗病能力,预防疾病的作用。

  5. 药物养生

  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,称为延年益寿药物。运用这类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,健身强身目的的方法,即药物养生。药物养生的具体应用是着眼在补、泻两个方面。用之得当,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。

  具有益寿延年效果的中药有很多,通过具有补益作用,同时也能疗疾。既可组方使用,亦可单味服用。如:

  ①补气类:如人参、黄芪、茯苓、山药、薏苡仁;

  ②养血类:如熟地黄、何首乌、龙眼肉、阿胶、紫河车;

  ③滋阴类:如枸杞子、玉竹、黄精、桑葚、女贞子等;

  ④补阳类:如菟丝子、鹿茸、肉苁蓉、杜仲等。

  益寿延年的“名方”,在历代本草及医家著述亦多有所记载,如:

  ①健脾益气方:人参固本丸《养生必用方》、大茯苓丸《圣济总录》、资生丸《兰台轨范》、八珍糕《外科正宗》等;

  ②益肾方:彭祖延年柏子仁丸《千金翼方》、乌麻散《千金翼方》、何首乌丸《太平圣惠方》、枸杞子丸《圣济总录》等。

  但药物不是万能的,只是一种辅助的养生措施。在应用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则:不盲目进补,补勿过偏、辩证进补、盛者宜泻、泻不伤正、用药宜缓。

  6. 起居调养

  ①和谐自然: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。

  ②起居有常:日出而作,日入耳息。

  ③劳逸适度

  7. 娱乐养生

  各种娱乐活动,如琴棋书画、花木鸟鱼、旅游观光、艺术欣赏等,可怡神养性,防病健身。历代养生家多提倡远足郊游、欣赏花木鸟鱼,而道家、佛家的庵、观、寺、庙也多建在环山抱水,风景优美之处,得以山水之清气,修身养性。

  8. 精神养生

  精神养生,就是在“天人相应”整体观念的指导下,通过怡养心神、调摄情志。调神之法,包括清静养神、立志养德、修身养性,开朗乐观、调摄情绪、心理平衡等方面。养生专家认为:静养之要在于养心,道、儒、佛、医都有此主张,儒曰正心,佛曰明心,道曰炼心,要皆参修心学一事。